將閒置的「兒童交通博物館」改造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提供客家活動的推廣,並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便橋連接河濱公園,達到親水和活絡台北市南區的目的,對促進地方發展和擴大居民遊憩空間有其重要的功用。
壹、不當的規畫與設計
因為住在「客家文化園區」附近居民的關心所引發的社會關懷,逐漸擴大中!過程中,我們藉由要求參與等等的行動,逐漸發現諸多問題;一些執行上的落差卻使得這樣的美意,不斷受到質疑與抗議,其中「跨堤平台」甚至列為是政府重大建設「台北好好看」之列,作為執事單位不可不慎!
主要的問題整理如下:
(一)有關於生態城市的政策如何落實?
依據是政府許多委託案的建議,本園區內因長期低密度的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保有一定的生態資源。依據市政府的「生態城市」規畫,本園區是連接蟾蜍山、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河畔等地的「綠手指」與「藍臍帶」的交會地,是台北盆地南區重要的生態廊道。特別是在都市密集發展中,難得的都市中的「生態島嶼」。既有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屬於擾動較少的樹林,依據調查有二十五種鳥類出沒,所以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
因此關於「客家文化園區」的設計不只是移樹所帶來的疑慮,更是一場生態體系的災難。市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說明有關於氣候易變下,台北市的永續政策為何?有哪些作為?
(二)自行車道設置的安全問題
居民、學校與家長會所疑慮的是自行車道與學童上下學人行安全的考量,這個部份市政府規劃單位有責任說明清楚,包括目前市政府的自行車道規範如何,關於這個公園中的自行車道的安全考量的構想如何?大區域自行車道的構想如何等等?
在一個沒有整體自行車道架構系統的說明下,如何讓居民可以接受目前的自行車道提案呢?
(三)以園區現行刻意造境「梯田」與「茶園」、大幅移樹的設計方式,將對既有的生態廊道和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
「梯田」與「茶園」作為客家意境的塑造可以討論,但是,一樹種種設計不當之處皆以違背客家族群簡約與崇拜自然山川的傳統精神,陷客家文化於不義,而為了梯田與茶園的設置需要移除已經成為生態體系的樹木。
(四)「梯田」與「茶園」的設置更大的問題是需要用電力抽水灌溉,依據建築師與客委會的回答,在夏季的時候,需要使用自來水做為梯田的用水,這將是浪費能源,不符合節能減碳的城市價值觀。
(五)列為「台北好好看」主要工作之ㄧ的「水岸跨堤計畫」將建造一個巨大的平台。堤防上面將設置景觀平台(3200m2)和休憩亭巨大的跨堤水泥景觀平台。依據亞熱帶的氣候,這個平台大多時刻根本無法停留,冬季的寒冷也不易停留。
之外因為所在位置有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更減少停留的可能性。跨堤景觀平台這一個巨大的水泥面,在夏日更將造成鄰近環境的輻射熱,增加室內的溫度,對於周邊環境並非是一個健康的都市設施。
甚至因為要支撐這個巨大的平台,需要設置水泥基樁。而引起對於捷運設施安全影響的疑慮。
貳、「客家文化公園」替代方案
確認這塊基地在台北生態體系的重要性,具體作法建議如下:
(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
1、將基地上的生態體系描述在圖面上,包括目前的樹木與生態紀錄(圖一)。
2、將基地上已經水泥化的舖面測繪在圖面上(圖二)。
3、在上述二張圖面提出園區建築行為的生態考量的規範。
4、決定文化園區未來戶外活動與需要內容與規模,參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面的註記。建議將「梯田」與「茶園」的內容刪除,以免惹爭議。
(二)整體配置部份
建築物再使用的部份請客委會提出後續經營計畫,將另外討論。本文主要討論客家文化園區的戶外空間部份。
整體園區規劃設計主要是以年度活動為考量,提供一個可以孕育客家文化經驗的活動場合。優先選擇已經水泥化的鋪面作為優先考慮的基地,初步比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目前已經水泥化的部分應該足夠容納主要的活動需求。活動的外圍空間部份可以將樹木留下來,作為觀賞時的遮蔭之用,部分動線部分的植栽可以整理。
(三)自行車道部份
請市政府提供地區性自行車道系統的規劃與規範,基於市民安全與學童上下學安全的考量。作為討論使用。
路線上建議,一條是沿著汀洲路側的自行車道同時可以提供「捷運台電大樓站出口」與金門街方向的居民可以使用。
另一條園區內的自行車道建議利用目前園區內既有之「碰碰車」的基礎設施作為園區內自行車道,在橋孔部份架為棧橋就可以達到跨越堤防的需要(依據客委會所提供的圖面資料,高度與長度沒有問題),高度上可以連結到捷運通風口附近,再接到河堤上。在空間氣氛的塑造上,可以採用輕構造方式形成一條穿梭在樹林間的步道與自行車道結合的設施。這樣可以避免目前的設計需要移除樹木,影響周邊大樓住戶的安寧。
(三)跨堤平台部份
跨堤重要的目的應該是穿越堤防,因此建議設置一個「廊橋式」的堤上暫停休憩設施,這樣可以與周邊環境結合,經營二條跨越堤防之結合自行車道的廊橋,保留既有的大樹,結合穿梭樹叢的環境特色。
參、小結
這是個專業與常識經驗的判斷與討論,而不是族群意識動員的議題,請市政府相關單位展開理性的對話,共同打造一個理想的客家文化園區。
壹、不當的規畫與設計
因為住在「客家文化園區」附近居民的關心所引發的社會關懷,逐漸擴大中!過程中,我們藉由要求參與等等的行動,逐漸發現諸多問題;一些執行上的落差卻使得這樣的美意,不斷受到質疑與抗議,其中「跨堤平台」甚至列為是政府重大建設「台北好好看」之列,作為執事單位不可不慎!
主要的問題整理如下:
(一)有關於生態城市的政策如何落實?
依據是政府許多委託案的建議,本園區內因長期低密度的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保有一定的生態資源。依據市政府的「生態城市」規畫,本園區是連接蟾蜍山、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河畔等地的「綠手指」與「藍臍帶」的交會地,是台北盆地南區重要的生態廊道。特別是在都市密集發展中,難得的都市中的「生態島嶼」。既有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屬於擾動較少的樹林,依據調查有二十五種鳥類出沒,所以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
因此關於「客家文化園區」的設計不只是移樹所帶來的疑慮,更是一場生態體系的災難。市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說明有關於氣候易變下,台北市的永續政策為何?有哪些作為?
(二)自行車道設置的安全問題
居民、學校與家長會所疑慮的是自行車道與學童上下學人行安全的考量,這個部份市政府規劃單位有責任說明清楚,包括目前市政府的自行車道規範如何,關於這個公園中的自行車道的安全考量的構想如何?大區域自行車道的構想如何等等?
在一個沒有整體自行車道架構系統的說明下,如何讓居民可以接受目前的自行車道提案呢?
(三)以園區現行刻意造境「梯田」與「茶園」、大幅移樹的設計方式,將對既有的生態廊道和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
「梯田」與「茶園」作為客家意境的塑造可以討論,但是,一樹種種設計不當之處皆以違背客家族群簡約與崇拜自然山川的傳統精神,陷客家文化於不義,而為了梯田與茶園的設置需要移除已經成為生態體系的樹木。
(四)「梯田」與「茶園」的設置更大的問題是需要用電力抽水灌溉,依據建築師與客委會的回答,在夏季的時候,需要使用自來水做為梯田的用水,這將是浪費能源,不符合節能減碳的城市價值觀。
(五)列為「台北好好看」主要工作之ㄧ的「水岸跨堤計畫」將建造一個巨大的平台。堤防上面將設置景觀平台(3200m2)和休憩亭巨大的跨堤水泥景觀平台。依據亞熱帶的氣候,這個平台大多時刻根本無法停留,冬季的寒冷也不易停留。
之外因為所在位置有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更減少停留的可能性。跨堤景觀平台這一個巨大的水泥面,在夏日更將造成鄰近環境的輻射熱,增加室內的溫度,對於周邊環境並非是一個健康的都市設施。
甚至因為要支撐這個巨大的平台,需要設置水泥基樁。而引起對於捷運設施安全影響的疑慮。
貳、「客家文化公園」替代方案
確認這塊基地在台北生態體系的重要性,具體作法建議如下:
(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
1、將基地上的生態體系描述在圖面上,包括目前的樹木與生態紀錄(圖一)。
2、將基地上已經水泥化的舖面測繪在圖面上(圖二)。
3、在上述二張圖面提出園區建築行為的生態考量的規範。
4、決定文化園區未來戶外活動與需要內容與規模,參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面的註記。建議將「梯田」與「茶園」的內容刪除,以免惹爭議。
(二)整體配置部份
建築物再使用的部份請客委會提出後續經營計畫,將另外討論。本文主要討論客家文化園區的戶外空間部份。
整體園區規劃設計主要是以年度活動為考量,提供一個可以孕育客家文化經驗的活動場合。優先選擇已經水泥化的鋪面作為優先考慮的基地,初步比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目前已經水泥化的部分應該足夠容納主要的活動需求。活動的外圍空間部份可以將樹木留下來,作為觀賞時的遮蔭之用,部分動線部分的植栽可以整理。
(三)自行車道部份
請市政府提供地區性自行車道系統的規劃與規範,基於市民安全與學童上下學安全的考量。作為討論使用。
路線上建議,一條是沿著汀洲路側的自行車道同時可以提供「捷運台電大樓站出口」與金門街方向的居民可以使用。
另一條園區內的自行車道建議利用目前園區內既有之「碰碰車」的基礎設施作為園區內自行車道,在橋孔部份架為棧橋就可以達到跨越堤防的需要(依據客委會所提供的圖面資料,高度與長度沒有問題),高度上可以連結到捷運通風口附近,再接到河堤上。在空間氣氛的塑造上,可以採用輕構造方式形成一條穿梭在樹林間的步道與自行車道結合的設施。這樣可以避免目前的設計需要移除樹木,影響周邊大樓住戶的安寧。
(三)跨堤平台部份
跨堤重要的目的應該是穿越堤防,因此建議設置一個「廊橋式」的堤上暫停休憩設施,這樣可以與周邊環境結合,經營二條跨越堤防之結合自行車道的廊橋,保留既有的大樹,結合穿梭樹叢的環境特色。
參、小結
這是個專業與常識經驗的判斷與討論,而不是族群意識動員的議題,請市政府相關單位展開理性的對話,共同打造一個理想的客家文化園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